2.阴极电泳涂装技术 汽车车身涂底漆工艺的发展历程为:手工刷涂或喷涂底漆→手工喷涂底漆→辊浸或拖式浸涂(Rotodiporslipperdip)底漆(有机溶剂型,后改为水性底漆)→阳极电泳涂装→1977年开始采用阴极电泳涂装。采用阴极电泳涂装已有30余年历史,并取得较大的科技进步(如涂层的耐腐蚀性,槽液稳定性、作业性、泳透力、涂膜外观等方面);通过一次涂布使车身所有表面获得均匀涂膜,从环保、资源再利用和涂层质量等方面来评价,现今仍是先进的车身涂底漆工艺,大量流水生产的汽车车身几乎100%都采用阴极电泳打底,至今尚无理想的工艺来取代它。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车身及空腔结构内表面阴极电泳涂装的质量和降低成本,汽车厂与涂料厂联合开发提高电泳涂料的泳透力、控制涂膜厚度、改善电泳涂膜外观、降低涂装成本等方面的阴极电泳涂装技术。轿车车身各部位电泳涂装厚度分布的实际情况如图1所示,内表面≥10mm,外表面希望控制在18~22mm;实际车身的两侧和底板下表面超厚,超值膜厚是阴极电泳涂装成本升高的因素之一。
jpg
图1车身各部位的电泳涂膜厚度分布(电泳涂装的泳透力) 车身及其空腔结构内表面的电泳涂装需靠提高泳透力来保证,泳透力越高,内表面涂膜就越厚。在车身电泳涂装场合,影响泳透力的关键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1)电泳涂料的特性:湿涂膜的电阻(控制板外表面膜厚)和电泳漆槽液电导率(增加空腔内的膜厚)。
(2)涂装工艺参数:电泳时间、槽液温度、电泳电压和阳极布置状况等。
(3)车身结构:缝隙、孔数和孔径等。
日本丰田和德国大众两大汽车公司在提高泳透力方面所走的技术路线不同。日本丰田是委托涂料公司研制开发采用超高泳透力阴极电泳涂料(SuperThrowingPowerED),目标是控制盒内、外表面的涂膜分布,削减涂料消耗量大于20%(即较大幅度地降低成本),具体目标是新开发的阴极电泳涂料的耐腐蚀性、表面平滑度(Ra<0.2μm)和涂装作业性与原用的阴极电泳涂料相同,泳透力要求达到盒内/外表面膜厚G/A=10μm/15μm(即67%);最终希望达到100%。丰田公司评价泳透力的方法是四盒法(4BOX),如图2所示。
jpg
图2泳透力评价法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