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车用热塑性复合材料
(1)玻璃纤维毡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GMT)GMT是以玻璃纤维(毡)为增强材料、热塑性树脂为基体,通过加温、加压制成复合材料,是国际上极为活跃的复合材料开发品种,GMT片材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达40多种,主要有座椅骨架、保险杠、仪表板、发动机罩盖、电池托架、脚踏板、地板、护板、后背门、车顶棚、行李托架、遮阳板、备用轮胎架等部件。
(2)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LFT)
LFT的组成材料可以是玻璃纤维、芳基纤维、碳纤维、钢纤维和其他能够形成连续纱的纤维,现在广泛应用在汽车工业中。
(3)天然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NMT)
NMT具有价廉、可回收、可降解、可再生等优点,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目前还局限在汽车内饰件上。
(4)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该材料已开始用于制造汽车底盘,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可靠性高和减重的优点。
2.5 整车制造新工艺
(1)片状膜成型(SMC)、树脂转移成型(RTM)、挤压、注射、液态或半固态等新型成型工艺取代传统冲压工艺。
传统汽车成形技术为冲压、锻造,主要应用于汽车车门、壳体等部件。这种工艺特点是产品的一致性好、效率高,但需要非常昂贵的设备与模具投入,整车产品投资在1亿元人民币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通过国外技术应用与试验证明,实施轻量化技术工艺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法,见图4、图5。
(2)粘接、铆接工艺取代传统焊接工艺
焊接是传统四大工艺之一,它将汽车不同的冲压件按要求精确定位在专用的的工装夹具上,采用大功率的机器人焊接线拼焊成形,其一次性的设备、工装投入仅次于涂装工艺,在工厂面积、作业环境、操作安全方面都有规范要求。特点是工艺复杂、投入大。
电动汽车在采用轻量化材料和工艺后,必将带来连接工艺的革新,这便是粘接与铆接技术,其效果不仅超出焊接的强度要求,同时可节省投入成本。国内现在部分车型的车门、发动机罩盖、后备箱盖等均采用两次模压成型粘接工艺完成,见图6。
(3)简化的涂装工艺取代传统钢板材料的涂装工艺
传统汽车生产涂装工艺是酸洗、水洗、表调、磷化、电泳、烘干等,其耗能高、投资大,同时伴有环保排污的后顾之忧。轻量化技术特点是充分利用复合材料本身的优点,直接模内涂装或只做表面喷涂,可节省磷化、电泳工艺的巨大投入。
(4)模块化组装取代传统的总装工艺
新的整车结构设计是利用复合材料本身的优点实现汽车零部件的集成化和模块化,减少整车装配工位和工时,大大减少自动化输送设备的投资。
(5)天然纤维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
天然麻纤维几乎可以使用在汽车大多数的内饰件上,可以有效减轻零部件的质量,增加强度,降低成本,降低噪声,还可以减少车内挥发有机物(VOC)含量。见图7。
3 电池的轻量化
电池的轻量化换言之就是要提高现有电池的比能量或者是开发更先进的电池(电源)。
电池的质量比能量和体积比能量是决定电动汽车性能的关键指标。当然,电池的寿命、一致性和安全性肯定更重要,但是就电动汽车长远的发展和与传统汽车竞争的需要以及满足用户长途运行的要求来说,提高电池的比能量是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见图8。
从图8可以看出, 整车轻量化和提高电池比功率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方面,现有的电池(包括铅酸系列、镍系、锂系)实际比能量与理论比能量均还有不小的差距(见表1),说明还有提升空间,如在提高极板材料比表面积、电池结构设计、工艺水平、工艺方法、电解质等方面均有可能改善,需要联合所有的力量、资源加以突破。同时,系统的比能量更低,管理系统的优化也是重点改善方向之一。希望科学家们和实业家们尽快开发提升现有电池的比能量。
另一方面,全世界都在寻找大于200 W·h/kg的新电池,也有说法称这个指标是电动汽车能否与传统汽车性能相抗衡的临界值。氢氧燃料电池是目前公认的终极电源,但是独立“氢”的获取成本、储存技术、铂催化剂的替代、氢气站的建设成本和安全性等经济技术问题的解决似乎还很遥远,若干年后才可以考虑其商品化。
近两年,世界上围绕金属燃料电池的研究论文发表数量是前若干年的总和,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认真分析一下,在化学元素表中,“氢”位列第一,氢的理论比能量最高,比液体燃料高(而且氢氧燃料电池的转化效率高)。但是元素表中“氢”下面的轻质金属都可以与“氧”结合成“燃料电池”,也有比液体燃料的高或接近于液体燃料的比能量(见表6)。
最差的金属燃料电池的理论比能量也要比磷酸亚铁锂电池的350 W·h/kg要高得多。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找到实际比能量(含系统)大于200 W·h/kg电池的可能性。事实上,国外很多机构都在研究锂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镁空气电池及锌空气电池等金属燃料电池(或叫金属空气电池、金属氧化电池)。我国北京和上海都有锌空气电池汽车的应用。金属燃料电池可能比氢氧燃料电池更早商品化,同时在制造、使用成本、安全性等方面甚至比锂电池更具优势。金属燃料电池见图9。
金属燃料电池与其他电池相比具有如下独特的优点。
a.效率高。燃料电池发电不经过从热能到机械能再到电能的转换过程,因而没有中间环节的能量损失。目前,火力发电或原子能发电最高效率只40%;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一般为40%-60%;金属燃料电池的综合利用效率可达 70%-80%。
b.机动灵活。燃料电池发电装置是由许多基本单元组成的。1个基本单元由2个电极夹、1个电解质板组成。将上百个基本单元组装起来就构成一个电池组,再将电池组集合起来就形成了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质量轻、体积小、比功率高,特别适用于电动汽车动力单元。与铅酸电池对比,装备相似质量和体积的燃料电池的汽车行驶里程数倍于以铅酸电池为动力的汽车,充电间隔行驶里程接近甚至超过传统汽油或柴油车的加油间隔行驶里程。
金属燃料电池的开发和应用极有可能是电动汽车轻量化的最重要方向之一。此外,插电式增程型电动汽车在基础设施不能普及的情况下,也将是解决纯电动汽车续驶能力差的方案之一。
另据2010年7月30日 中国经济网报道,欧洲科学家正在开发一种可以存储和释放电能,能够用于汽车部件的复合材料。有朝一日,汽车车身的部件也可以作为车用电池。英国伦敦市帝国理工学院及其欧洲合作伙伴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开发一种可以存储和释放电能,并且足够坚固和轻质,能够用于汽车部件的原型材料。正在开发的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和一种聚合树脂制成的,可以比传统电池更高速地存储和释放大量电力。此外,这种材料不利用化学过程,使其可以比传统电池更快速地充电。另外,充电过程几乎不会造成复合材料的老化,因为它不涉及到化学反应,而传统电池则会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老化。未来的汽车可以从其车顶、发动机罩盖及车门获得电力,这也将得益于采用轻量化技术措施的新型复合材料。
4 结束语
总之,电动汽车必须从轻量化做起,轻量化要从车身、底盘、发动机等各个子系统进行轻量化开发并系统集成。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和新型电池是重点方向,只要坚持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即新技术、新平台(底盘)、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电池(电源)就一定能开发出具有真正商品化意义的电动汽车。
|